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以文兴业、以文惠民,农耕文明就能更好赋能乡村振兴,为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注入更多活力动力。
河南省医疗保障服务中心副主任 赵剑兵:对于有些单位以员工处于试用期不能享受单位福利,或以多发工资补助为由,不缴纳医保的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1970年,时任江西赣州信丰县安西园艺场技术员的袁守根,赴湖南邵阳调购蜜柑种苗,带回200株当地没有试种成功的华盛顿脐橙苗,并种植在园艺场的一个小山头上。
他为每株苗编号,育苗、施肥、定植、整枝,经过三年精心呵护,脐橙在信丰试种成功,结出了第一批金果。袁守根被委以重任,受命创办脐橙高产示范场。1953年,洱源县在大山深处修建了山石屏麻风院,集中收治来自洱源和部分滇西片区的麻风病患者。2014年,山石屏麻风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风的帽子。传技术、出点子、解困惑……他说,自己一辈子,钟情的就是这棵脐橙树,要把还没干完的事继续干好,为乡村振兴再添把力。
(孙源源参与采写)。袁守根与其他果业技术人员经过多年攻关,选育出了适合在赣州生长的新品种。创意视频《唤鱼清歌》正式开拍,融入舞蹈、音乐、美术、诗词、戏剧等元素。
2012年,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汉代织机模型,证明了2000多年前四川的蜀锦织造技艺已是全球最顶尖的黑科技。作为四川文化的一朵奇葩,川剧是中华戏曲的重要瑰宝,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佛教第一部雕版印刷的丛书《开宝藏》率先完成于成都,旁证唐宋时期四川雕版印刷的发达。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大展现场走进公共文化空间,换一种打开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不仅得以丰富、放大,还借由惠民举措发挥以文化人之效。
如今,四川已完成再造宋刻本《茶经》、宋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明泥金写本《妙法莲华经》、明嘉靖刻本《华阳国志》等国家珍贵古籍以及一批特色古籍。《天回医简》的整理出版,再展中医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长达22卷的《巴蜀文化通史》是国内第一套全面研究巴蜀文化的通史性学术专著,填补了巴蜀文化研究的空白……初步统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学术研究著作已有100余部(种)。
巴蜀文化的创新基因,还体现在了蜀锦织造技艺上。而通过各古籍收藏单位的晒书、修复体验等活动,越来越多的公众在典籍中感受到了古籍的魅力。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效果图建筑设计暗藏匠心,展览展示也将精彩纷呈。守正创新文化创造文化自信彼此增益《宋元以来苏学文献大系》《三苏文化普及丛书》《叶嘉莹论苏轼词》《中国有三苏 三苏家风家教》……6月8日,三苏文化出版工程首批成果发布会亮相眉山东坡书院。
而在成都天府广场,伴随着东华门遗址的考古发掘,从战国晚期至明清的文化遗存,证明了成都两千多年来的城址未变。文化川军自信弄潮,正源于在文化产业发展中,坚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成都宝墩遗址,考古人员发现距今4500年左右,古蜀文明就已经在这里开始孕育。受访者供图历史上的巴蜀文化,生动印证了中华文明连续、创新、统一、包容、和平的五大特质。
唐飞表示,正是古蜀先民以开放包容的胸襟不断吸纳来自中原文明和长江中下游文明,这才有了玉璋、三足陶盉以及青铜尊等外来器物在三星堆的出现,而三星堆更难能可贵的是还具有独具特色的创新创造能力。全民参与文化传承创新,正在成为现实。
在成都金沙遗址,考古人员发现在距今3500年至2500年,这里作为祭祀中心延续了一千年。20余位学者耗时13年厘清了蜀学的重要成就和思想体系,摸清了巴蜀文献的家底,梳理出了历代巴蜀学人独具洞见、引领风骚的思想和创新创造。
话剧《苏东坡》剧照纵观四川历史与当下,古蜀文明独具魅力,巴蜀文化丰富多样,民族文化绚丽多姿,红色文化基因深厚。穿过西南的崇山峻岭,从蜀地出发的南方丝绸之路一路蜿蜒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印度等地,成为古蜀先民即使群山环绕也要走出盆地的见证。近年来,我省持续推动文艺创作、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和传播推广,多姿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四川不断取得创造新转化、创新性发展。考古实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睛更吸金,我省实招频出:创办天府文创大赛,打响四川造系列文创品牌。成都某设计品牌创始人张灿,最近正带领团队抓紧三星堆博物馆新馆内部施工。
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建立珍贵古籍档案、一二级破损古籍本体抢救性修复等推动古籍保护管理和利用措施相继出炉。5000多年来,中华文明绵延不绝,体现了突出的连续性。
统一性与和平性在巴蜀文化中表现十分明显。我省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
这些展览具有很高档次,一级文物占有很大比重,对公众和学界都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也是一次文化的享受。勇立潮头让优质文化资源吸睛更吸金2022年实现营收4797.3亿元,文化产业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八位,文化产业发展速度和总体实力位居全国第一梯队和西部第一……今年6月举行的第十九届文博会上,一串数字在四川展区相继点亮,记录下文化川军的高光时刻。
2020年,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此发现了距今约4500年的水稻田遗迹,证实古蜀先民早在当时便已开始食用大米。与重庆推进川剧保护传承协同立法,助推川剧振兴发展,擦亮川剧文化名片……文艺工作者从舞台走出去,走到接地气的生活中去,打开创新发展的格局和思路。我们说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有‘三苏,这就是一个重要例证。五千年中华文明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献典籍,它们蕴含了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思想智慧和知识体系,积淀着华夏儿女最深层的精神追求。
中国首部易经《连山》出自巴蜀地区,它从哲学的角度为中华民族树立了共同的文化观和天下观。墨香四溢的19种、416册图书,从不同角度满足读者需求。
一年多来,三苏文化传承发展创新不断:话剧《苏东坡》提档升级,开启2023年全国巡演。唐代益州大行台窦师纶在传统蜀锦织造艺术基础上融合吸收波斯、粟特等纹饰特点,创造了繁盛隆重的陵阳公样,风靡全球。
就在此前不久,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巴蜀全书》优秀结项。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水城感叹道。
环球网总经理单成彪对四川民族文化等印象深刻:这次合作‘接四川地气,同时发挥我们的传播优势,共同提升巴蜀优质文化资源的国际影响力。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创意产业联盟发挥上千家成员单位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打通创意设计、生产制造、品牌管理等全产业链助推品牌培育……种种务实和创新举措,为我省文化产业发展厚植土壤,筑巢引凤。焕彩呈现高品质文化资源触手可及最后冲刺。彩灯艺术设计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工作完成前期准备,力争年底前完成编制。
巴蜀文化的包容,同样在蜀锦织造上烙下不朽荣光。川剧《草鞋县令》剧照从巴蜀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题材、获取灵感、汲取养分,创作了一批弘扬时代正气、彰显中国风格、讴歌四川发展成就的精品力作。
独具魅力的川剧艺术,正在走出四川,走进更多人心中。他们没有出生在成都,却因为各种原因汇聚于此。
近年来,四川不断通过考古发掘、历史研究和古籍的收藏与整理,助力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和巴蜀文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了巴蜀学界的智慧和力量。第一部妇科著作来自巴蜀……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供图近年来,伴随着四川9座中华传统文化研究院的成立,四川加快构建弘扬中国精神、体现四川特色的研究阐发体系,成果有目共睹。
网友点评
已有0条点评 我要点评